(古晋5日讯)世界自然基金马来西亚分会(WWF-Malaysia)近期出版了茶几书刊——“自然界的价值:婆罗洲心脏地带的人民,保护与发展之平衡点”。这本刊物反映了自然界对砂州社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永续的环境保护,来取得经济的发展。
这本书籍目前可以在线上免费读取。由世界自然基金会马来西亚分会所出版的这本茶几刊物,是在本地新闻从业员丁桦平的配合下,由高级项目经理陈露美所撰写。
此本刊物讲述在婆罗洲中心绿色经济-跨边界保护项目。这项由世界自然基金会马来西亚分会以及印尼分会联手展开的保护项目获得由德国联邦环境、自然界保护以及核子安全部(BMU)的支援。项目保护是2016年开始展开至2021年。
此刊物也讲述了当地的社区承诺以及人民生活,包括桑-卡迪巴斯永续胡椒种植,巴当艾孟阳河上游的沉香木茶种植,以及巴类卡因河的河流管理以及达冈鱼保育项目。
除了环境保护以及经济项目,此刊物也揭露了当地丰富的生物多元化文化。通过祖辈的传统以及实践,当地的社群也拥有他们自己的方法来善用这些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然资源。
这里,除了水坝发电所带来的能源外,木材也是当地人民的另一项经济来源。同时,其他非木材产品的休闲活动如藤类,水果,药材等也同样重要。自然界除了为砂州的发展提供资源,也成了当地民众的农产品。
显然的,各项发展的步伐以及努力必须永续保护当地社群需求下进行。这不但能够确保多元化的物种以及文化获得保护,同时也在粮食安全,清洁食水,健康土壤以及传统草药知识方面获得保护。
陈美露说,这本刊物也讲述了这个项目在过去6年来所展开的广泛性、深入及多元化的纪律工作报告。
它也揭露了要在大自然保护,经济发展以及人类福祉取得平衡上的复杂性。最重要的是,它强调了自然界对发展,经济以及人文福祉的重要性。
“要取得永续性以及保育的工作是无止尽的。我们分阶段前进。这6年来我们已经开始初步尝试达致绿色经济的概念,并通过先驱项目实践中人民的生活及活动中。”
她说,绿色经济的基础已经打造了,而组织与当地,即巴当艾,桑-卡迪巴斯以及巴类社区参与者的合作也必须在来年加以延续下去。
她表示,目前重点是这些保育工作要继续分阶段的展开,在一些地区保育工作已经展开,且要不断的继续以及复制进行。保育架构已经存在了,不仅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其他的任何组织也能够参与进来,并沿着现有的架构展开工作。
随着这本刊物的完成,世界自然基金会马来西亚分会也感谢多个单位,包括德国联邦环境、自然界保护以及核子安全部(BMU);城市发展与天然资源部、经济策划单位、砂拉越森林局、砂拉越森林企业机构、砂拉越天然资源与环境局、大马胡椒局、水利灌溉局、加帛县公署、斯里阿曼县公署、卢勃安都县公署、桑县公署、武吉玛邦县公署、芒戈长屋、达宫长屋、彼得长屋、恩宋长屋、蓝道肯都拉长屋等对这个跨边界项目的支持以及配合。